李宇嘉专栏丨回归居住属性,支柱产业定位下房地产应寻找新空间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:李宇嘉(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)
近日,地产业内纷纷转发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万科集团2022年会上的总结发言,文章讲到行业内外部形势及2022年将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及方向。特别是,郁亮提出的地产行业进入“黑铁时代”、组织结构“做减法”、缩表出清、管理人员下沉等有关行业未来运行的判断,企业应对空前严峻局面的战略策略等,在行业内引发关注。我们需要对行业前景和企业的机遇挑战进行再审视。
房地产开发行业正在回归一般行业
首先要澄清的是,郁亮是基于万科这家企业业务竞争、长远发展、战略转型等而提出有关行业的上述论调,仅仅是从企业利益角度做出的判断,甚至可以说是一家之言。但无论郁亮还是万科,由于其行业领袖地位,观点或论断历来都会引起巨大关注。比如,2014年股东大会提出地产业的“白银时代”,2018年秋季例会提出“活下去”,以及这一次提出地产业的“黑铁时代”“背水一战”等。从提出这些论调当时及随后的市场演变来看,万科是一家危机意识比较强的企业。
其实,不仅是万科,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有很多,甚至已经成为企业文化。比如,任正非曾在一本书中说到:“华为称不上先进,我们天天想的就是如何避免死亡。”再比如,微软的创始人比尔·盖茨有一句至理名言:“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。”这条著名的微软破产论,一直都被企业管理界引为经典,它旨在提醒每一位管理者,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时,应将培养与树立下属的危机意识放在首位。
企业具有危机意识,自然就会让员工感知到危机,激发拼搏、竞争并战胜对手的勇气和决心。总之,我们不能把基于企业战略的言论作为对整个房地产行业,或住房领域未来前景的判断。郁亮讲的地产业“黑铁时代”,其实是开发商利润摊薄的代言词。过去,地产行业是造富的行业,从业人员的薪酬动辄几十万、上百万,甚至千万。但其另一面,就是资产过度繁荣下社会资金大规模往地产走,实体企业“被虹吸”,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当下面临的金融风险担忧。随着“房住不炒”深入落地,土地供应、住房开发、地产金融、住房销售和持有等全链条推进长效机制,其目的就是“去杠杆”“去金融”,住房回归居住属性。当前端限制土地炒作、中间限制加杠杆运营、后端限制房价上涨,开发企业的利润自然就会下降。根据华西证券研究所统计,开发行业地产上市公司整体销售净利润率从2018年的12.42%下降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6.48%。房地产开发行业正在回归一般行业,房产从投资品回归一般耐用消费品。
但是,无论是一些地产从业人员,还是普通老百姓,很多仍抱着救市和托底扶持下,地产还会迎来新周期,地产仍是最赚钱的行业,房子仍是投资优选等观点。往中长期看,随着长效机制落地,杠杆炒作不复归、“租购并举”的住房新制度形成,房地产回归一般行业的趋势不可逆,开发行业进入郁亮所讲的“赚小钱”时代。当然,在稳字当头的长效目标下,房地产规模还会在高位徘徊,但净利润下降倒逼开发商在人力资本、业务模式、组织架构上革命。
比如,郁亮所讲的管理层降薪(其实就是纠偏过去的“人才泡沫”),主要靠机制和平台激励人才(而非主要靠薪酬);组织架构“做减法”,业务此消彼长、取缔“二传手”岗位,管理层下沉一线;文化上练就全能型人才,以输赢论英雄,倡导营造节衣缩食的战时氛围等。本质上,这是开发行业触顶、净利润下滑倒逼下,微观企业基于经营和发展的本能应对。但是,如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,回归居住属性以后,支柱产业定位下房地产将迎来新生和新空间。
住房消费仍有较大增量空间
房住不炒其实是“房住”和“不炒”两个方面。抑“炒”的另一面就是扬“住”,这一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“衣食住行”方面,城镇百姓在“衣食行”方面已解决得较好了,唯独“住”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无论是城镇化,还是都市圈化,抑或新市民和年轻人“先租后买”“先小后大”梯度升级的多元住房消费模式,都意味着住房消费的增量空间还很大。特别是,“人房地”匹配的新模式下,存量人口往大城市、都市圈迁徙,将带来巨大的需求。
过去“十二五”、“十三五”前期,一线及热点城市供地计划平均完成率不足60%,土地供应没有跟随人口迁徙的空间格局,导致热点城市、核心城市、都市圈供地少,房价上涨压力更大,而内地非热点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则供地比较多,导致去库存和房地产下行的压力也很大。未来,这一错配的局面将全面纠偏。以深圳为例,年度住房供地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重,已从过去的15%左右,提高至2020年以来的近30%,未来会保持不低于30%的水平。
这就是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纠偏后,挖掘出的增量机会。未来,随着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,特别是圈内城市互联互通、资源要素良性循环,类似的增量住房需求还很大。从存量来看,基于美好生活诉求、公共服务均等化、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,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,存量盘活的空间也很大。比如,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、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和城市更新等。目前,全国还有近100万个老旧小区待改造,涉及30亿平方米、3000万户居民。另外,保障性租赁住房是“十四五”住房发展的重点,这一期间40个重点城市将筹集建设650万套该类房源,并主要通过集体土地或企事业单位自有用地建设、存量商业办公改建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等存量渠道筹集,与城市更新一道,所涉及到的存量空间盘后和再造,将带来房地产的新发展模式。这种新模式除了空间再造,还包括配套补短板,比如“水电管气路”修复、智能社区建设和适老化改造,补足基础或服务和便利设施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等。
这也将带来巨大的改造供应体量。当然,政策和长效机制作用于房地产,旨在打造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的模式,从制度建设层面维护市场秩序,而非简单打压或刺激地产。除了新房供应和销售,存量利用方面,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、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,还是以改造和保留为主(而非拆迁)的城市更新等,都有助于我国2亿多新市民、年轻人能在大城市、都市圈扎根下来,夯实“租购并举”的住房健康消费模式,后续也将带来商品住房可持续的发展动力。
同时,新增房屋建设以及存量盘活,以及社区治理、公共服务补短板,都将一改过去高举高打、高杠杆和高周转运作的旧模式,建立围绕住房健康消费、行业良性循环的新模式。由此,除了新房开发行业以外,涵盖住房交易、租赁运营、物业管理、城市更新、规划设计、房屋装修、保洁搬家等劳动密集型的住房与家庭服务行业也将大发展,带动更多人群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,并带动更多的住房需求,而房地产也将真正成为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柱产业。
改变过去大项目开发和“赚大钱”思路
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.9亿平方米、销售金额18.1万亿元或许就是行业的天花板。未来几年,新房开发空间无疑将减少、拾级而下,而行业竞争和演化的格局也将更加清晰。在郁亮提到的低利润率、激励争夺有效需求的竞争红海下,除了少数拥有“大粮仓”(前期底价购置大块地),能通过“吃老本”赚到白银时代利润的企业外,大部分企业不得不面临行业规模下降,竞争更加激烈,需求更加“刁钻”,运营难度加大,导致利润率降低。
这将会倒逼企业在战略方向、激励机制、组织架构、专业能力、人力资本等开展全方位的调整、再造,很多方面都得先做“减法”和瘦身体,然后做“乘法”和长肌肉。凡是无法忍受再造阵痛并实现降本增效,并能长出适应竞争新态势和以专业能力、工匠精神精细化地满足市场需求的肌肉和骨骼,必然会被市场“出清”;凡是能够实现自我革命,推进郁亮讲的所谓“五位一体变革”(即战略—机制—文化—组织—人),不仅能够存活下来和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率,还能够通过兼并收购、合作开发、小盘操股获得其他企业清退出来的资源。
行业利润的“黑铁时代”,指的是过去的新房开发模式和粗放经营而言的。房地产领域20多年的快速发展,很大程度上是规模扩张,针对的是“要买房”和“有房住”,而针对老百姓居住需求和社区生活的服务圈打造,即“住好房”“住得好”等方面的需求,还有非常大的空间。比如,装饰装修、社区养老和托幼、智能家庭和社区、绿色建筑等物业运营和管理,在存量时代的发展空间迅速扩大,细分领域还有巨大的红利可挖掘,也有望打造出领军企业。
而且,无论是老住户的居住改善需求,还是新市民对于体验式和个性化的居住服务的美好诉求,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。对于开发商来讲,关键是要在思想上改变过去大型项目开发和“赚大钱”的思路。就像郁亮讲的,要下沉到一线掌握业务,要开发、经营、服务并重,要有做专业高手、全能冠军、长跑胜将的魄力。记住,永远不要低估中国老百姓改善美好生活的动力。“赚小钱、赚辛苦钱”的同时,锻炼自己“长肌肉”,从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诉求中“赚大钱”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